top of page

2025 美國大學面臨招生挑戰?|哈佛、史丹佛、杜克為何在最後一刻啟動 Waitlist錄取?

  • 作家相片: Marketing Pano
    Marketing Pano
  • 8月28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隨著美國大學開學季的腳步逼近,多數學生早已安頓好一切:繳交學費、搬進宿舍、參加迎新活動,甚至有人已經收到了課表。一切看似穩定,直到一封 來自哈佛的 Waitlist 錄取通知突然送達。原本整理好的心情,再度掀起波瀾——既是驚喜,卻也充滿難以抉擇的不確定性。

美國留學招生2025重大挑戰

2025 美國名校招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:

  • 國際學生簽證新規不確定:美國國土安全部 (DHS) 取消了原本「依課程長度決定效期」的 D/S 制度,改為 最長 4 年 的F-1 學生簽證。這讓國際學生更難確保能完整完成學業,也增加「簽證延誤」或「臨時被拒」的風險。

  • 國際學生人數驟降:比去年同期大減近三成。由於國際學生長期是全額學費的最大來源,這使得名校的財務壓力顯著升高。

  • 招生預測更不穩定:部分學生因獎學金補助不足與財務考量而放棄入學,再加上國際學生簽證延誤或受阻,導致實際入學人數低於預期。


為什麼會出現「最後一刻錄取」?
  1. 國際學生人數下滑,財務壓力驟增

    國際學生報到率下降,學校財務因此受影響,不得不透過 waitlist 補上空缺。

  2. 招生人數未達標

    名校在規劃時會預估入學率,但今年的落差過大,出現座位空缺。

  3. 招生規則鬆綁

    過去規定學校必須在 5 月 1 日後關閉等待名單。但自從 NACAC(美國大學招生協會)在司法部壓力下修改規則後,學校擁有更大彈性,可以在夏天甚至開學前再次釋出名額。


在這些背景下,頂尖大學的招生結果比以往更難掌握。結果就是,今年夏天,甚至連哈佛 (Harvard)、史丹佛 (Stanford)、杜克 (Duke) 這樣的世界名校,都在開學前最後一刻啟動 waitlist,補錄學生以填滿招生名額。


美國大學Waitlist錄取案例
  • 哈佛大學:往年 6 月底就會關閉 waitlist,今年卻延長至夏季,原因是國際學生能否順利入境仍不明朗。

  • 史丹佛大學:校方發言人表示延長等待名單是為了「提供更多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機會」

  • 杜克大學:原本已宣布關閉 waitlist,但在 6 月底突然重啟,並要求學生在 24 小時內決定是否接受錄取。

  • 萊斯大學 :甚至為 8 月才收到錄取通知的學生提供 2,500 美元補助,用來補償已經繳交其他學校費用的損失。


對學生與家長的影響
  1. 驚喜與壓力並存

    以為申請旅程已經結束,卻在夏末收到名校的意外邀請。

    對許多學生來說,這是驚喜,但同時也可能帶來焦慮與糾結。

    👉 例如:有一名學生分享,史丹佛大學原本承諾 6 月底會給出最終決定,卻延到 7 月甚至 8 月才通知。這樣的臨時通知,也迫使學生重新調整已經確定的學習與生活安排。

  2. 決策時間極短

    有些學校只給 24 小時決定,學生必須立刻做出重大人生抉擇。

  3. 制度透明度受質疑

    有人認為這反映出 名校為了填滿學費缺口而做出的財務妥協,而不是單純以學生最佳利益為出發點。支持者則認為,延後 Waitlist 也讓部分學生獲得「額外機會」,在本以為無望的情況下進入夢校。

2026申請戰局或更加複雜

申請季已經正式展開,而今年名校在最後一刻啟動候補招生,或許也讓正在準備或計畫申請的學生們,一窺 2025–2026 申請趨勢。候補名單對哈佛、史丹佛這類名校而言是一項強大優勢,因為即使學生已經選擇了其他大學,仍可能願意放棄原本的決定而轉向名校。


然而,挑戰同樣存在:在七、八月才收到錄取通知的學生,往往已經畢業並前往美國,無法再隨時向學校老師或家人請益。當這樣的通知出現時,他們常陷入兩難——究竟該和誰討論、又該如何做出抉擇?


👉 PANO 顧問建議:

  • 申請策略要有彈性:即使進入 waitlist,也可能在最後一刻逆轉勝。

  • 提早做好心理準備:事先討論「若被補錄,該不該接受?」能避免臨時慌亂。

  • 國際學生需提前規劃簽證:政策不確定性高,及早準備能降低風險。


頂尖名校的「最後一刻補錄」案例,揭示了美國留學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。對台灣學生而言,這不僅是一線希望,也是一個提醒:在申請過程中保持耐心、靈活調整,才有機會在最後一刻迎來轉機。

waitlist

**想了解更多課程資訊**

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

官方 LINE:@panoedu

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